《唯物主义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31,仅供参考
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:古代朴素唯物主义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,包括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和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,彼时出现了大量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学说,古希腊的代表性学说有:泰勒斯提出基本命题“水是本原”,赫拉克利特主张火是宇宙与万物的本原,德谟克利特确立了原子论,伊壁鸠鲁进一步发展的原子论。中国古代代表性的学说有: 最早见于《尚书·洪范》的五行思想中,“金木水火土”被认为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成分;《管子·内业》中认为“气”是等同于“道”的万物之源;汉朝王充的气的本源论和元气自然学说,已接近唯物主义一元论;北宋张载正式建立的“气本体论”,认为气就是世界的本性和本原。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,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解剖和分析为基础,以新的知识材料和科学依据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,摆脱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素朴性,有意识地研究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说非常丰富,十七世纪的英国有:培根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;霍布斯明确将物体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。十八世纪的法国有:拉美特利的机自然哲学;狄德罗的物质感受论;爱尔维修站在唯物主义立场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判断;霍尔巴赫通过他的自然观阐述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系。十九世纪的德国:费尔巴哈对基督教本质进行批判,并提出新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。辩证唯物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40年代,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,其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。
古希腊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,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,为后世各种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提供了原始的理论来源。在中世纪时期,唯物主义被当时进步的阶级作为反抗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。在近代时期,唯物主义哲学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,形成了反对迷信、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。十九世纪40年代,辩证唯物主义诞生后,对当时多国思想起到了巨大的解放作用,推动了人类认识史、哲学史的伟大变革,成为了指导革命者推动历史进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,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。
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,它与唯心主义相对立。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,精神第二性,世界统一于物质,精神是物质的反映。唯物主义承认外部世界,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,并且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。唯物主义一词于十八世纪在欧洲学界被正式使用,唯物主义的英文名称“materialism”、俄文名称“материализм”都是从拉丁文materia(物质)这个词根而来,亦可译为物质主义。